公司主营业务为X射线智能检测设备,下游主要使用在到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占比约38%)、新能源电池(约27%,含动力电池及消费电池)、铸件焊件及材料(占比约21.35%)四大领域,备品及配件业务占比约11.55%,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异物检验测试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对X射线检测需求快速提升,有望成为公司产品新的应用领域,目前已经给特斯拉供货。目前工业检验测试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超声和X射线两大领域,超声波探伤比X射线探伤具有较高的探伤灵敏度、周期短、成本低、灵活方便、效率高,对人体无害等优点;缺点是对工作表面要求平滑、要求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才能辨别缺陷种类,适合于厚度较大的零件检验。X射线探伤透照时间短、速度快,检查厚度小于30mm时,显示缺陷的灵敏度较高,但设备复杂、费用大,穿透能力比γ射线小。射线对体积型缺陷敏感,但对线状缺陷,特别是厚板中细小的未焊透(熔入不足)或微裂纹等难于发现,而超音波对线状缺陷敏感,却对点状缺陷的定量不容易定准。综上所述,射线的检测优点是体积型缺陷的检测,超声波优点是面缺陷的检测。
公司X射线智能检测设备标准化设备占比约七成,2022年上半年单台价格约36.5万元。X射线智能检测设备主要由射线源、探测器(采购奕瑞科技)、影像软件、3D/CT软件构成。X射线源的研发涉及电子透镜(包括阴极、阳极、栅极)材料研究、原子物理研究、电磁场数学模型研究、电真空物理参数研究、高压系统控制、电磁干扰控制以及热管理系统开发等关键研究工作,技术门槛非常高。目前公司X射线源主要采购自竞争对象日本滨松光子,部分自产。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检验测试领域应用自产射线%,新能源电池检验测试领域应用自产X射线%,铸件焊件及材料领域自产比例较低,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显示,公司预计2023-2025年自产X射线套,预计自产X射线源检测设备实现营业收入2.5亿、4.5亿、6.5亿元,2025年自产比例达到95%-100%。未来X射线源也将逐步实现独立销售,推广自主品牌。
▶川谷观点:公司目前核心商业模式是基于行业经验,对X射线检测设备做集成,应用在多个领域。其硬件的核心是X射线源,软件的核心则是基于行业经验的算法。未来公司最大的亮点则是X射线源的自主生产,当前X射线源自产比例较低,主要是因为生产尚未自动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仍需反复调试和时间印证,公司预计2025年基本实现100%自产,届时将明显提高公司的毛利率,也将大幅公司产品的护城河,X射线源未来也将成为独立产品,形成新的主营业务,CT软件将基于AI技术进行优化,或将带来一定的增值服务收入。
2、行业竞争格局:X射线源的焦点越小,检测精度越高;焦点尺寸越小,检测精度越高;管电压越高,X射线源的穿透能力越强;管电流越高,光子剂量越大,成像信噪比越好。根据密封方式的不同,微焦点X射线管分为开放式(开管)和封闭式(闭管)两种。闭管X射线源中,阴极与阳极/靶都封闭在真空管内。在使用时无需抽真空,闭管方式的X射线kV之间,靶功率可以做到75W,使用生命周期在3年左右,常用于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精密检测等领域;开管则带有真空泵、真空阀,开管的阴极和阳极/靶都可以更换。开放式的X射线kV之间,靶功率可以做到25W。开管精度高,零部件可以更换,但初期设备购置成本高,多用于要求较高的科研领域或集成电路领域(如晶圆检测,全球主要供应商为瑞士Comet及下属的依科视朗)。
X射线源主要分为微焦点X 射线源(精度更高)、大功率射线源和普通射线源,目前全球微焦点X射线源主要供应商为日本滨松光子(90-180KV)、美国赛默飞世尔(80-130KV)两家,国内X射线检测设备厂商更倾向于集成,仅有日联科技在微焦点X射线源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功率射线源生产厂商主要为Comet、Varian和VJ Technologies;普通射线源生产厂商主要为上海超群、丹东荣华。在设备集成应用领域:(1)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主要竞争者为依科视朗、诺信、GE等;(2)新能源电池主要竞争者为正业科技;(3)铸件焊件及材料主要竞争者包括蔡司-宝石隆、依科视朗、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4)异物检测领域主要竞争者包括美亚光电、上海太易。
微焦点X射线kV 的系列,目前公司已开发出了市场急需的90kV和130kV产品,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公司业务规模位列国内市场第二位,已在大功率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领域实现了前沿业务布局,已完成国内首台一体化压铸成型车架X射线检测设备的交付,与其他新能源整车厂持续推进合作中。在铸件焊件及材料检测图像采集和缺陷识别软件方面,公司形成了包括实时降噪、细节增强、HDR动态压缩等一系列核心处理技术,大幅提升图像的清晰度。同时,公司已完成大功率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重要零部件225kV高压发生器的研发及样品试制,在纹波系数和电压恒定性等技术指标方面均实现较大突破。
▶川谷观点:X射线源的核心竞争体系在技术,公司在微焦点X射线源(高精度)领域做到国内唯一,在大功率射线源领域(穿透能力强)研发亦有实质性进展,在技术方面显著领先国内同行,未来也有望在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不过距离国际同行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时间来追赶。
3、行业发展前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X射线检测设备从离线逐步向在线联网检测方向发展,并运用智能AI算法实现了更为智能化的检测,大幅提高检测效率,AI和云计算服务也有望给相关服务商带来增值业务收入。在应用领域,短期来看新能源电池和一体化压铸或将带来较大的检测需求,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产业升级,更多的领域需要用到X射线检测设备,行业有望迎来平稳增长。随着国内X射线源厂商技术实力的逐步提升,凭借本土化服务和价格优势,预计未来国产化将是主要趋势之一。
▶川谷观点:不论从短期还是中期来看,X射线检测需求都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X射线源国产替代率非常低,未来也将是行业主要增长动力之一。
4、业绩增长逻辑:(1)X射线源自产比例的提升,将提升公司设备毛利率;(2)下游集成电路、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工业需求稳定增长;(3)公司产能扩大;(4)自主X射线源品牌推出,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
②业务占比:X射线.99%)、其他1.69%(毛利率28.58%);出口占比:5.11%;
按应用划分: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37.82%、新能源电池检测26.87%、铸件焊件及材料检测21.45%、其他X射线%;
③产品及用途:在X射线源产品设计、关键材料、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团队等方面均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SOP、QFP、BGA、CSP、IGBT 封装,电子制造PCB、PCBA 制程检测和电子元器件质量检测中。集成电路领域和电子制造领域应用的设备型号、缺陷检测要求和检测场景等差异性较小。可以对集成电路封装的引线断裂、引线变形、灌胶气泡、芯片破损以及PCB/PCBA制程中的偏位、桥接、开路、虚焊、假焊等缺陷情况进行高分辨率影像检测,保证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产品的良品率。集成电路领域对X射线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要求通常在纳米级或微米级,公司设备已交付至景旺电子、宏微科技、斯达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等客户,并获得英飞凌、达迩科技、瑞萨半导体等知名客户订单。
X射线检测已成为各类锂电池下线交付前的必备工序,可实现对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电芯卷绕对齐度、极耳焊接质量等工艺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动力类电池(包括卷绕型、叠片型)、消费类电池、储能类电池内部缺陷的影像检测,保证新能源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的功率、设计、检测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要求比较高。公司解决了高厚度卷绕电池、刀片电池陶瓷层检测等行业痛点,与宁德时代、比亚迪锂电池、欣旺达、亿纬锂能、力神电池、国轩高科、珠海冠宇、捷威动力等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新能源电池X 射线智能检测装备还可应用于手机、平板、蓝牙耳机内置的各类消费类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保障产品质量,防止电池爆炸等安全事故。公司系国内极少数具备3D/CT智能检测装备设计、生产能力的供应商,已成功开发VISION系列在线D/CT智能检测装备并已成功交付至国内高端消费电子领先企业,客户包括安费诺、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
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领域影像检测,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工程机械等。在汽车制造领域,公司产品已应用于汽车一体化压铸成型车架、汽车轮毂、铁/铝铸件、钢管/钢瓶/压力容器、行驶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动力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影像检测,成功研发并交付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首台一体化压铸成型车架X 射线检测装备,同类型装备已完成向其他新能源整车配套厂商的交付。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产品已实现对发动机、起落架、飞机机体等部分的影像检测,排除焊接过程中的虚焊、假焊、夹渣等问题以及铸造过程中的缩松、气孔等问题。在压力容器领域,公司产品已实现各类输气管道、气瓶、气罐、锅炉等内部焊接、铸造过程中的影像检测。
④其他X 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公共安全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异物检测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等。包括:绿色通道车辆快速检测系统、邮政快递高速安检机、袋装食品X射线异物检测设备等。
⑤X射线影像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X射线检测设备检测覆盖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因素,主要功能包括对不同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的数字化信号进行最优的预处理和深度缺陷识别等,解决公司下游应用领域各类产品的检测需求。公司针对性的搭建了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及铸件焊件及材料检测三大软件及系统控制平台,自主研发并迭代出适用于各领域的影像软件系统,搭配公司智能检测装备实现销售,成熟应用于公司90%以上的智能检测装备中,不独立销售。随着公司产品在各工业应用领域及检测场景的X射线影像数据的不断积累沉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平台,采用先进的神经网络架构,不断训练、优化、迭代算法,可高效、精准的从复杂图像中识别出目标,标记出位置和类别,实现对不良品、缺陷种类、产品关键尺寸等的检测及测量,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智能检测。
X射线源(又称X射线发生器)是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的核心部件,其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焦点尺寸、管电压、管电流。其中,焦点尺寸决定了检测图像的精度,焦点尺寸越小,检测精度越高;管电压决定了X射线的光子能量和穿透能力,管电压越高,X射线源的穿透能力越强;管电流决定了图像信噪比质量,管电流越高,光子剂量越大,成像信噪比越好。
封闭式微焦点X射线源属于X射线源的高端产品。微焦点X射线kV 的系列,目前公司已开发出了市场急需的90kV和130kV产品,已批量应用于集成电路封测、电子制造SMT/PCB/PCBA、新能源电池等领域。2012年至今,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建立了江苏省高精密X 射线影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续攻克了高纯钼栅控微孔电子枪制备、三级电子光学微焦点聚焦、微尖高密度电子覆膜阴极制备和一体化耐高压固态高频高压发生器制备等技术难点,在X 射线源产品设计、关键材料、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技术团队等方面均实现了自主可控。在X射线源原材料方面,公司完成了包括高纯钼栅控电子枪、高强度电真空玻璃、陶瓷高压电极、钡钨阴极发射体、无氧铜阳极和钨钼反射靶等材料的实验及选取,生产所需原材料已实现100%国产化;在X射线源技术工艺方面,公司完成了阴极模块制备、阳极靶材制备、高压模块制备、可伐钎焊、真空排气、老化测试、抗电磁干扰等复杂生产工艺的自主突破;在生产设备方面,公司自主设计了中频铸靶炉、高频钎焊台、高温除气台、高真空预排台、双级高真空排气台、真空注油机和相关老化设备等核心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设备的自主可控;在核心人员方面,公司完整培养了一支专业、稳定和高效的X 射线源研发及生产团队。公司对X射线源相关的设计、材料、工艺和设备设计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技术秘密等形式进行系统化保护。公司研发的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 射线源经国家工信部科技成果评价,经国家计量院核心参数检测及TÜV、SGS、赛宝实验室等国际知名检测机构性能比对测试,产品相关参数及技术指标优于海外竞争对手,已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已量产的90kV和130kV微焦点X射线源不存在重大的产业化障碍,正推进已量产的微焦点X射线源客户验证和市场开拓工作,同时将进一步丰富产品序列,有效提升自产微焦点X射线源的产业化水平。
⑤上下游:上游采购X射线源(采购自竞争对手滨松光子)、探测器(奕瑞科技和滨松光子)、外购标准件、外购定制件(机加工件、机壳总成、自动化运动装置),下游应用至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铸件焊件及材料(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工程机械等)和公共安全等领域;
⑦主要客户: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9.77%、欣旺达8.19%、景旺电子6.18%、比亚迪3.41%,前五大客户占比30.6%,公司已累计完成超2000家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领域客户的交付。
①市场容量:根据沙利文咨询的统计和预测,除医疗健康外,2021年我国X射线检测设备的市场规模约为119亿元,受到下游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影响,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达241.4亿元;
②行业地位:公司实现了90kV、110kV、120kV、130kV微焦点X射线源的产业化应用,打破了海外的绝对垄断。
1、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主要为国外厂商,包括依科视朗、诺信、GE等;
2、新能源电池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主要为国内厂商,包括正业科技、日联科技等;
3、铸件焊件及材料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市场整体竞争较为激烈,其中蔡司-宝石隆、依科视朗等国外厂商处于主导地位,日联科技、丹东华日等国内厂商系该领域的有力挑战者;
4、在异物检测X 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国内主要竞争厂商包括上海太易、美亚科技和日联科技等。
5、X射线源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微焦点X 射线源、大功率射线源和普通射线源,其中微焦点X 射线源又分为开管微焦点X射线源和闭管微焦点X 射线源。其中:开管微焦点射线源制造商主要为瑞士Comet及下属的依科视朗,闭管微焦点射线源制造商主要为日本滨松光子(90-180KV)、美国赛默飞世尔(80-130KV),国内厂商为日联科技;大功率射线源生产厂商主要为Comet、Varian 和VJTechnologies;普通射线源生产厂商主要为上海超群、丹东荣华。
随着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在线型X射线检测设备凭借其高效检测的优势,使用渗透率迅速提升,尤其是在新能源电池检验测试领域,为提升电池整体质量,实现电池下线检测全覆盖,未来在线型检测设备将进一步替代离线型检测设备。
更多厂商将会把传统的X射线检测装备与智能图像识别、大数据相结合,并通过AI算法等技术提高影像识别和检测精度,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为下游客户带来数字化智能检测设备。同时,随着AI智能分析、云计算技术的逐步完善,其他增值收费业务将有可能成为产业内新的利润增长点。
现阶段,我国在高端X射线检测装备领域主要依赖于国外供应商,用量最大的闭管微焦点射线源产品及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滨松光子和美国赛默飞世尔两家企业手中。随着国内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厂商技术提升,特别系在核心部件和核心软件领域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国内厂商将利用本地化服务和成本的优势,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4、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及一体化压铸检测有望带动X射线检测设备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带动锂电池检测设备需求,特别系随着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逐步完善,各新能源整车厂纷纷采用在线式检测方式取代原有的离线式检测,推进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100%X射线影像检测,将大大提高X射线检测设备的需求量。
技术的应用领域来看,1895年至今,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医疗、大焦点工业探伤等较为狭窄的领域,逐渐扩展到如今的医疗健康、微焦点工业精密X射线检测(面向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行业)、传统工业无损检测、公共安全检测和食品异物检测等领域。除了民用领域之外,X射线检测也逐步在航天工业、核工业、军工等领域得到应用。在可预见的未来,X射线检测必将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
1、大股东及高管:大股东技术背景出身,夫妇持股比例27.26%,比例较低,加上控制员工持股平台共创日联(4.68%,实控人持股比例较低),合计控股31.94%;高管薪酬33-60万不等,持股平台持股4.68%,整体激励水平中等偏低。
2、机构持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包含6家公募基金、3家险资,受到主流资金的高度认可。三季度末共8672名股东,自然人关注度较低。公司前十大股东有几家风司,预计2024年4月解禁,需关注减持压力。
④人均产出:2022年人均营收:77.8万元;人均净利润:11.51万元;
⑤融资分红:2023年上市,累计融资(1次):30.25亿,累计分红:0.24亿;
1、资产负债表(重点科目):公司账面现金近27亿元,非常充裕,应收账款和存货占营业收入比例合理偏高,设备类公司对固定资产投入要求较低,无有息负债;合同负债环比、较期初有所下滑,或是因为在手订单下滑所致,整体资产结构非常健康。
2、利润表(重点科目):公司近几年营收和净利润呈快速增长态势,主要还是受益下游半导体及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所致,公司销售和研发费用率超10%,是导致利润率较低是直接原因,销售费用率较高是因为公司销售人员数量超200人,自主产品处于市场导入期,研发费用率偏高是因为产品国产化需要投入较多的研发,短期两项费用率较高可以理解,未来随着营收规模的逐步扩大,费用率有望逐步降低,利润率有望逐步上涨。短期来看,其他收益和投资收益会占据公司利润较高的比例。
3、重点财务指标分析:公司毛利率较为稳定,设备以集成为主,未来随着核心部件X射线源的国产比例提高,预计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会逐步提升。
▶川谷观点:公司上市后资产负债表大幅优化,现金流十分充沛,未来一旦X射线源自产比例提升,预计公司利润表有望大幅改善,进而实现戴维斯双击。
①资产负债表(2023年Q3):货币资金2.6,交易性金融资产17.8,应收账款2.2,存货1.94,合同资产0.3,其他流动资产7.33;固定资产1.24,在建工程0.07,无形资产0.5;应付账款0.96,合同负债0.77,合同负债0.56(-0.12);股本0.79,未分利润1.16,净资产32.24,总资产35.27,负债率8.58%;
1、成长预期及参考估值:行业需求稳定增长,国产替代趋势确定,未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都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基于公司未来增长预期,赋予公司40-50倍参考市盈率。
2、发展潜力:公司目前是国内微焦点X射线源唯一的厂商,国产替代空间较大,短期来看,公司上市融资30亿元,百亿市值随时有望突破。3-5年周期来看,公司自主品牌射线源的推出以及设备应用领域的延展,未来有望实现戴维斯双击,市值或有望突破200亿。
①假设:营收增长:35%、35%、35%;净利润率:18%、20%、22%;(未考虑非经常性损益)
③净利假设:2023E:1.2;2024E:1.8;2025E:2.6;(即达到条件时对应数值,须根据实际数据调整)
④2025年估值假设:105-131亿;当前估值假设:67-84亿(基于25%/年收益预期);参考价格区间:85-105元/股(未除权、除息);
公司在X射线全产业链技术领域已形成射线源核心部件、整机研发设计、影像处理及缺陷识别算法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布局,开发了系列化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及图像分析软件,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获得各种IP登记或授权共计479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专利涵盖了微焦点阴极电子枪、阳极铸靶、运动机构、图像处理及缺陷识别算法、特殊检测方法等环节,形成了有效的专利群保护机制。
与同行业相比,公司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应用覆盖领域更广,且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专注于X射线检测领域,深耕该领域二十年。公司丰富的产品类别及较广的行业应用能够保证公司经营规模的稳定发展,有效地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同时,公司具有前沿的产品开发及设计理念,能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在战略新兴行业头部客户领先应用方面起到了突破和引领作用。目前公司已经在新一代在线D/CT智能检测装备、高端一体化压铸成型车架检测装备、智能食品异物检测装备领域实现技术及产品布局,进一步缩小了与海外厂商在高端智能检测装备领域差距。
公司深耕行业近20年,树立了较高的行业口碑和品牌优势,下游客户累计超过2000多家。同时公司正在加快微焦点X射线源产能提升,全面推动微焦点射线源国产化替代进程。
1、技术泄密风险;2、核心部件外采风险;3、技术差距风险;4、自主X射线源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5、自主射线源产能爬坡不及预期风险;6、技术替代风险。
如果公司未严格执行技术秘密保密制度或其他不可控原因导致关键核心技术被侵权或泄密,将使公司无法持续保证产品的技术优势。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如果公司薪酬水平与同行业竞争对象相比丧失竞争优势、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能落实、或人力资源管控及内部晋升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等,将难以引进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甚至导致现有骨干技术人员流失,将对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公司自产的微焦点X射线源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的X射线检测智能设备,在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检测领域应用自产射线%,新能源电池检测领域应用自产X射线%。公司部分领域设备的微焦点X射线源仍依靠外购,存在一定的对外采购依赖风险。
公司自产的X射线源目前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设备定制化周期较长,与国外厂商相比,公司自产X射线源产业化在产能、产品种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公司产品的长期可靠性方面仍需市场验证,品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司自产X射线源产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包括:在技术方面,公司需要在目前已有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研发150kV微焦点X射线kV开放式微焦点射线源及大功率射线源,存在一定的技术研发风险;在生产设备方面,公司自产X射线源生产设备复杂度较高,整体定制化周期较长,会对公司产能提升带来一定影响;在人才方面,国内X射线源相关的研发、生产和装配人员较为稀缺,公司需自主培养并完成人才梯队建设,会对公司产业化应用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
公司自产的微焦点X射线源在性能上能够满足进口替代的需求,但自产的微焦点X射线源仍处于国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阶段,若公司自产X射线源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主要客户自行向境外供应商采购微焦点X射线源的情况持续,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微焦点射线源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将逐步由外购转向自产自用和射线源对外独立销售,如公司微焦点射线源产能不能及时释放,或因研发不及预期,则自产自用和对外独立销售业务将受影响。
超声检测主要利用超声波的反射等特性,对物体内部的裂纹、夹层等缺陷进行检测,在铸件焊件及材料的内部缺陷无损检测领域有一定运用,与X射线检测技术在部分工业应用领域存在一定交叉。下游领域技术迭代更新较快,不排除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其他新的影像检测技术实现突破,并完成对X射线检测技术快速替代的可能。
▶公司亮点: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微焦点X射线源领域取得了国产唯一,国际先进的水平,并将X射线检测设备应用在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铸造及材料等多个应用领域,营收和业绩实现了迅速增加。公司多年积累的经验也逐步转换为软件智能算法,未来随着自产X射线源比例的逐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有望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和一体化压铸或将给行业带来较大的需求增长,值得关注。
▶潜在风险: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技术,若关键技术人员流失或者同行技术突破,都将有可能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经营和竞争压力,也不排除海外同行通过降价来换取市场份额的可能。技术的迭代以及公司自产X射线产能爬坡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